前段时间,小编参加了一个铜的产业会议,会上,众位老师对国内铜的消费状况表示忧虑。认为“铝代铜”会挤压国内铜消费市场,铜业需要改革创新。
其中来自世界铜业协会的老师讲了两个他们正在研究实验的铜应用方法,小编觉得还满涨姿势的,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哈~
首先,这位老师介绍了一个他们已经开始推广的项目—铜合金网衣、网箱、围网养殖。简单来说就是用铜合金材料替代常用的尼龙,用来养殖水产。
而且据这位世界铜业协会的老师说,铝合金网箱在养殖上是很有优势的。
★避免生物污染,降低成本,防止鱼类应激和更换鱼网的麻烦(毕竟是金属嘛~还是比较没有污染和抗菌的)
★抑制寄生虫和病菌的滋生,提高鱼类存活率 (还是金属的抗菌能力)
★增加水体流动和含氧量,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成长阻止捕食者的攻击,防止鱼类逃逸 (铜的高密度、高硬度才是能做到这一切的原因)
★抗台风性能强 (据说他们的实验项目曾经承受住了16级台风考验)
★保持网箱容积 (硬度原因)
★提高饲料转化率 (这个其实我震惊了)
★100%可回收 (毕竟是金属嘛~总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简言之,就是铜网养殖可以降低渔业养殖的成本。这位老师还表示,用这种网箱在海水中养殖也可以保证3年不用换箱、不换网,而且用这种方式养殖的鱼做出来味道更贴近于野生鱼。
但从本质上,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铜应用创新项目,毕竟从很久以前日本就开始利用合金网箱开始养鱼,现在更是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养殖。这位国际铜业协会的老师告诉小编,日本现在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管理一个渔场,而渔场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天气和温度自动调节水温与含氧量,并且投喂装置懂得根据鱼的不同成长阶段对鱼粮进行调整。这样一看,在科技强国之路上,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也同样预示着铜的潜在的需求。
后来小编归纳了一下这位老师的中心思想,就是铜合金养鱼对谁都好,最好的就是可以推动国内的铜消费。世界铜业协会大致估算了一下,一旦这个项目得以普及,就可以为国内铜业带来46万吨左右的潜在铜需求量。
接下来,这位老师又介绍了一个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铜转子电机,就是下图中的这个东西:
不知道众位看官们是否有人懂,其实小编不是很懂....那天听了辣么久,小编也只是大概知道这东西应该是各种发动机、电机的核心部分,反正很重要就是了。
那这种转子电动机的优势是什么呢?听小编给你一一道来~
因为以前的电动机转子多使用的是金属原料铝,所以这位老师就将铜转子电机和铝转子电机进行了对比。私以为,这其实是因为“铝代铜”概念在电力行业太过热门了,所以铜研究人员尝试从电机方面找回场子,在动力行业创造一个“铜代铝”概念。
Anyway~ 言归正传,相对于传统的铝转子电动机,铜转子电动机因铜特有的金属属性,具有效率高、体积小、耐高温、重量轻、成本低及耐腐蚀等优势。更适应在恶劣的生产环境中长期、平稳、高效的工作。因此,铜转子电动机被运用于军事、航空、石化及工矿等各行业。
总而言之,如果这一项目在国内普及,就算只是替换掉国内现有交流电机总量的10%,就能给国内铜消费增加7万9千吨的消费量。当然这还只是世界铜业协会的预测。大家呢~就秉着看热闹也能增长知识的心态,来这里看看吧。
鉴于小编本人很是才疏学浅,对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还望众位看官多多指教,比说在下面留个言什么的,小编最喜欢了~
再多嘴一句~ 如若众位觉得小编这篇稿子还是有点意思的,就烦请众位看官多多支持、转发,小编在此谢过了~
台州椒江
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处
有一座岛
如一颗明珠
闪耀东海
这里就是大陈岛
山海一体、景观奇绝
别样的海岛风光
和渔家风情
更是让这里成了旅游胜地
但这里
也是垦荒精神的发源地
1月15日傍晚
浙江宁波象山石浦东门渔村
三大队码头上
人头攒动、灯火通明
“浙象渔31088”船缓缓靠岸
因为这艘渔船在东海作业时
一网捕获了
2000多公斤野生大黄鱼
装了160多箱
平均每条重1公斤左右
个别重达2公斤多
整个码头
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船员杨天胜开心地笑
浙江人过去常说
“没有黄鱼不成席”
大黄鱼是浙江沿海一带
备受钟爱的海产
近年来
铜网养殖一举打响了
“大陈黄鱼”金字招牌
铜网养殖大黄鱼
因为鱼皮上有色素细胞
会随着光线明暗改变颜色
所以工人们往往会趁着夜色
捕捞大黄鱼
随着渔网拉起
里面的鱼泛着金黄的色泽
刚出水的大黄鱼
发出“咕咕”的叫声
船员杨天胜激动地讲述着:
网里金灿灿一片
“咕咕”叫成一团
这次起网
也是整个东海的历史新高
一网捞出1000公斤以上的鱼
好像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从“死岛”到渔港
垦荒精神是灵魂
浙江省台州列岛
百来个大小岛屿
散落在东海之上
大陈岛是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
首次联合作战
一举攻克大陈岛的门户——
一江山岛
迫使国民党驻军撤出大陈
1955年初,国民党军在仓皇撤退之时将大陈岛居民劫往台湾
但国民党军败退之时
把岛上居民强行劫往台湾
并埋设了遍布全岛的地雷
使该岛成为荒岛
那时的大陈岛
遥远、闭塞、满目疮痍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祖国的五星红旗插上大陈岛凤尾山顶
1955年2月13日
解放军驻岛部队
登上了满目疮痍的大陈岛
两天后,华东部队先后进驻
批山、渔山、北麂山等诸岛
至此,浙东沿海
原先被国民党所占岛屿全部解放
大陈岛翻开崭新的一页
组建青年垦荒队
重建大陈岛
1955年11月底
青年团中央
(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得知解放后的大陈岛
遭到严重破坏
从繁荣的海岛
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孤岛后
果断提出:
“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
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重建大陈岛”
1956年1月31日
一艘载有227名
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的轮船
缓缓驶进大陈岛海域
眼前荒凉的景象
完全超出了垦荒队员们的想象
光秃秃的岛上到处是断壁残垣
一片狼藉,布满了铁丝网
甚至还有散落的地雷
解放军战士背着探雷器趟雷区、排地雷
首批垦荒队员登岛,解放军把大家背上岸
三天后,1956年2月2日
227名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顶着寒风,登上了大陈岛最高峰
——凤尾山顶
面对飘扬的队旗
在副队长王宗楣的带领下
大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决不退缩,坚持建设,与英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1956年2月2日,王宗楣(领誓人)和垦荒队员们共227人在大陈岛凤尾山顶庄严宣誓的场景
开始的拓荒创业之路极其艰苦
当时,难得有上岛船只
物质生活的匮乏
和远离亲人的寂寞
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这些大多来自城市的青年
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考验
但困难吓不倒有志青年
垦荒队员们和守岛部队一起
在废墟上搭棚定居,开垦种植
仅仅两个月
就开垦了几百亩荒地
种下了番薯、蔬菜
办起了畜牧场
启动了岛上的农业生产
经过一年的努力
大陈岛获得了大丰收:
收获番薯10万多斤
马铃薯4万多斤
蔬菜5万多斤
老垦荒队员周银翠说:
当时我从椒江(当时的海门)的码头出发
踏上了去往大陈岛的木船
晕船,是青年垦荒队员
面临的第一个“下马威”
他们在海上
足足颠簸了6个小时后
才登上了大陈岛
垦荒队员徐定寿、周银翠夫妇
周银翠回忆说:“山里面都是铁丝网、地雷,没有一座房子是好的。做农业种地,我还要到居民家里捞粪,然后挑到山上的田里,挑着一百来斤的桶,赤脚走石子路,非常痛。”
青年垦荒队员挥锄开荒
垦荒任务无疑是繁重的
但澎湃的激情
弥补了体力的不足
这群年轻人,养猪、捕鱼
排雷、忍受台风,战天斗海
……
然而此时
岛上有限的土地
已经无法满足垦荒队放牧的需要
为了扩大畜牧业
大陈岛志愿垦荒队决定
在往西南方向航行
约二十分钟的一座无人岛
——竹屿岛上
开展放牧工作
但是谁会愿意到孤岛上放羊呢?
羊群为伴
点火报信
看不到报纸
听不到广播
住十平米的破屋
岛上生活的单调与艰苦
常人往往难以忍受
张寿春,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李书记问我:张寿春,你是共产党员?
我说:是的,我是共产党员。
然后李书记说:党委决定让你去竹屿岛养羊去。
我说:好,我去。
于是
三十岁的张寿春和另外两位队员
来到了竹屿岛
没过多久
因为无法忍受荒岛的寂寞生活
与张寿春一起守岛的两位年轻人
相继离开
就这样,一个人,一个岛
竹屿岛上的一群羊
成了张寿春的伙伴
婚后二十天,再次踏上守岛征程
每隔半个月
队里就给张寿春送来穿的和用的
此时的张寿春已经年过30
早就过了成家的年龄
可他却一直孤身一人
为此大家开始忙活着
为张寿春牵线搭桥
岛上一位村民
见张寿春能吃苦、任劳任怨
便将自己的小姨介绍给了他
结婚后二十天
张寿春带着妻子来到了羊歧岛
岛上满山都是野草
这些青草正是养猪的好饲料
所以张寿春又主动提出申请
再次去守岛
由于通讯不发达
张寿春与岛外的联系成了最大难题
于是,队里便跟张寿春
约定了一个古老的联络方式
——点火报信
他们包下岛上所有困难
一天早上
海上刮起了大风
垦荒队员发现
张寿春的羊歧岛上
忽然冒起了一股烟雾
李京州,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李京州,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当时我们约定,断粮的时候放一堆火;生病的时候放两堆火;敌人上来的时候放三堆火,这样同他联系的。
当李京州冒着暴风雨
带着船老大
从大陈岛赶到羊歧岛时才发现
原来是张寿春生火时
一时忘了没灭火
从此以后
为了怕给大队添麻烦
即使是台风天
夫妻俩也没有点过一次火求救
他们包下了岛上的所有困难
在羊歧岛
张寿春一家
一守就是三年
张寿春独自守岛的故事
也成为了
大陈岛垦荒队员中的一段传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大陈渔场,曾是全国四大渔场之一
1957年
垦荒队又制定了新的计划
↓↓↓
发展海洋渔业生产
向海洋进军
风吹浪打不畏险
1957年
垦荒队成立了渔业队
决定向渔业方向发展
未满18岁的金育育得知后
立即报了名
金育育,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金育育,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当时我听说这个渔业队,就想去海上锻炼。找领导申请时,我说,天上有女的飞行员,地上有女的拖拉机手,我这个女同志可以到海上去锻炼,做个轮机手嘛。大家看到我这么热情,好多女同志也都会响应去海上锻炼。
就这样
8名女队员加入了渔业队
金育育也如愿成为了一名轮机手
女队员们
克服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和男队员一起出海捕鱼
但是海上的捕鱼生活
危险重重
在一次随福建渔船出海的途中
渔业队遇上了10级台风
金育育所在的木帆走锚了
远离大陈向屏风山方向漂去
他们就在海上漂了三天
几经辗转才回到港口
从1957年渔业队成立
到1960年垦荒任务结束
金育育一直坚持在船上
她也是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女轮机手
金育育保存的浙江省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颁发的纪念章和纪念册
尽管渔业生产最为辛苦
但是渔业的发展
大大改善了垦荒队员的生活
用第一笔收入建造渔船
渔业捕捞第一年就大丰收
大陈岛垦荒队
获得了上岛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
——九万元
张其元,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
张其元,原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第一批的垦荒队员在分红的事情上一个都没有分到钱,都表态说这个不能分,我们是垦荒队员,我们把垦荒队员这个荣誉看得很高。我们是建设大陈,不是为钱。
最终经过讨论
垦荒队员们达成共识
这九万块钱属于国家
应该用来建造更大的渔船
正是因为垦荒队员的无私奉献
大陈岛垦荒队
拥有了台州地区的
第一对机帆船
——“勇敢”号
垦荒精神代代相传
随着农、牧、渔业的蓬勃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
和种类的日益丰富
大陈岛又办起了加工厂、砖瓦厂
五金修配厂、渔业机械修理厂等
到1960年7月
通过五年多的志愿垦荒建设
大陈岛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56年1月31日
到1960年7月1日
无数热血青年
登上大陈岛
投身大陈岛的垦荒建设
1960年7月
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
光荣完成了垦荒的历史使命
垦荒队建制正式解散
此后
岛上的供电从定时到全天候
自来水通进每家每户
通讯、有线电视实现全岛覆盖
也有了医院、学校
渔业鼎盛的七八十年代
来自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的
10万渔民在大陈海域作业
大陈岛就像海上闹市一样
靠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现已成为了国家一级渔港
大陈岛
播下了一代垦荒人的
青春与赤诚
大陈岛的垦荒岁月
是垦荒队员们
用青春和奋斗抒写而成的
他们用青春热血和坚强意志
铸造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这种垦荒精神
正被代代相传
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
在艰苦创业
建设大陈岛的过程中
各地先后来到大陈岛的
垦荒队员共有400多人
其中有16人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大批人参加了共青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
全国第二次
青年建设社会主义
积极分子大会
都邀请了垦荒队的代表出席
至1960年
共有四批
467名垦荒队员上岛
胜利完成了垦荒任务
60多年过去了
今天的大陈岛
海风轻柔
浪翻潮涌
没有城市的喧嚣
也没有霓虹闪烁的躁动
静谧而又美好
已经成了一颗美丽的
“东海明珠”
军民携手大陈岛
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一部部感天动地的中国史诗
正鼓舞着中国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续写荣光
来源:共青团中央
相关问答
[回答]纲绳穿过之处再用聚乙烯线逐目扎紧、扎死。网箱制作好后,若是浮式网箱需要制作框架,以悬挂网箱。选用4根毛竹或圆木嵌合制成框架,然后在框架的每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