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
盛夏时节,趴在潺潺泉水中的石蛙正处于繁殖季。在遂昌柘岱口乡的雨航家庭农场里,鳞次栉比的泡沫板下挂满了果冻状的蛙卵,已经孵化成石蛙蝌蚪群结队在水中追逐抢食。
“别看蝌蚪个头小、不起眼,2只就能卖1.2元。”在农场主李小华眼里,眼前的一切宛如一幅美妙的“丰收图”。
石蛙并不是普通食材。虽然早已实现驯化养殖,但由于这种动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严苛,拉高了养殖的门槛。即使目前每公斤石蛙的批发价已经突破了300元,但长达3年的漫长成熟期以及专业化的养殖技术,仍让普通养殖户望而却步。
柘岱口的石蛙养殖基地,逐一破解了这些难题,缔造了当地继番薯之后又一个产值超千万元的特色产业。
在破局的进程中,先行者从微观具体的细节入手,逐一打破技术壁垒,最终从新赛道中脱颖而出。很显然,这样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产业发展缩影。
“身价不菲”源于“娇生惯养”即使走进了地处九龙山生态自然保护区旁的柘岱口村,也很难发现这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石蛙养殖场。
场址位于山涧旁,沿一条小路蜿蜒前行,很快就走进了山林中。山不高,林木葱茏;涧不深,流水淙淙。远远看见错落的养殖大棚,就知道基地到了。
基地里的每个池子都接着一条管子在细水长流,另一条管道则把水缓缓排出。清澈的水塘中偶有水草漂浮,石头交错摆放,李小华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尽可能还原石蛙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它们的成长。
谈话间,李小华轻轻掀开水里的泡沫板,一只只石蛙纷纷跃出水面,溅起串串水花。“石蛙畏光,整天躲在板面下,像住进了房子,有安全感,只有在清晨天微亮时和晚上天快黑时,才会出来透透气。”李小华说,选用泡沫板是为了避免石蛙在跳跃时撞伤。
“石蛙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只能适应水质清澈、空气优良的空间。在这里,它们喝的是无污染的山泉水,吃的是鲜活的黄粉虫。我当初选择在柘岱口养石蛙,就是看中了九龙山这一带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农场占地6亩,种蛙、成品蛙及幼蛙均分开养殖。在幼蛙大棚里,有几缕微弱的光线透射进来。与普通蝌蚪差不多大小的石蛙蝌蚪如同一个个小黑点,密密麻麻地匍匐在被泉水覆盖的地面上。它们吃蔬菜和番薯,而且是要煮到熟透以便消化。
石蛙不同于其他蛙类,生长周期较长,一般为3年,“成蛙并不难养,最困难的阶段是蝌蚪变成幼蛙的时候,因为存活率较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冒险投资。”
为了确保饵料干净安全,李小华专门联系了黄粉虫生产厂家,要求所有虫子均用无公害蔬菜和麦麸喂养。“我们平时会密切关注水温、气温等,为石蛙创造一个最优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基地会定期消毒杀菌。”
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李小华逐渐掌握了养殖技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养殖业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一路走来,从在外打工到跨行创业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前期我们投入了大量心血,但好不容易等到石蛙能上市销售,却遭遇了高温干旱,导致三分之二的成蛙陆续死亡,损失了30多万元。”这个巨大的打击也让李小华总结出更多养殖经验,如今,基地养殖的种蛙、成年蛙、幼蛙已近3万只,成蛙的亩产值达20万元。
越乡跨省成就“共富之蛙”
李小华在基地建设初期,就考虑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养殖业,因此有意把育种场比例加大,每年种蛙的产出远大于养殖场的需要,为调动柘岱口周边有条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做准备。
如今,柘岱口已经发展出14个石蛙养殖基地,廖忠根就是参与者之一。“我全程都在跟着学习,想把这个产业做成循环农业。”今年初,遂昌县启动“石蛙倍增计划”,新立项建设的5个有关石蛙养殖基地中,廖忠根的基地榜上有名。
石蛙致富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了相邻的福建。几年前,慕名而来的福建村民翻山越岭来柘岱口学习养殖经验,村里的养殖户更是跨省当起“农业指导员”。直到现在,福建浦城县际洋村松园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季园英还时常通过微信向李小华讨教石蛙的育苗经。
柘岱口乡与际洋村地处浙闽交界,两地山水相依,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共存共融,也常会引发矛盾纠纷。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两毗邻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依据“属地管理,互联共建”原则形成了社会管理联管、联防、联建,矛盾纠纷联排、联调、联处的“六联共建”工作机制。
在“六联共建”基础上,两地以党建联建为抓手积极探索共富路径,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激活各类要素发展活力,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生态石蛙产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跨省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在两地开启。
2022年4月初,为避免出现“嘴上联盟”,柘岱口乡特意邀请两地石蛙养殖专业户交流座谈、促进技能提升,引导构建统一的生产标准,连通销售渠道,推进品牌共创、技术互通。
为有效化解资源浪费、互相竞争等问题,两地以基地共建、技术共享、产业共谋的方式互联共建了3家石蛙养殖基地,并积极搭建产销合作平台,形成了集黄粉虫饲料供应、优质黄粉虫生产、石蛙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节约了生产成本,扩大了规模效应,带动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循环发展的致富路。
“我们希望通过整合两地优势资源,统筹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省级边界增收共富窗口。2023年,两省交界处毗邻的际下、际洋两村通过产业共建,使石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00万元。”据柘岱口乡党委书记王晶晶介绍,通过加强资源共享,际洋村的养殖户们也得以同步获得遂昌的石蛙养殖好经验、好福利,串起“产业链”,激发新活力。
创新赋能实现提质增效
有意扩大生产规模的养殖户越来越多,用地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在柘岱口乡,石蛙养殖以传统仿生态平面养殖为主,受到土地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制约明显,产能有限。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今年3月,柘岱口乡依托山海协作平台,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谋划合建遂昌县柘岱口乡石蛙现代化养殖产业园项目。
“现代化养殖产业园实现了采购立体化、养殖智能化,纵向拓展养殖空间,将单层的传统养殖改为多层的立体养殖,成倍增加养殖面积。”作为立体养殖试点,雨航家庭农场里已经建起了一套占地10平方米的三层石蛙立体化养殖箱,这是去年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引进的新设备。
经过半年多的实际运用,李小华根据原有功能设计扩大了进水口,更换了不锈钢网门,添置了检测水温及含氧量的智慧监测系统,量身定制了一款石蛙“别墅”。
入夏以来,石蛙迎来了高温考验,稳定水温以及水体含氧量成为平安度夏的关键。
中午10点,暑气升腾,石蛙“别墅”的温控系统启动,户外骄阳似火,立体养殖箱内舒爽如春,上千只幼蛙在“别墅”里悠然进食,出水设备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凉的山泉水,以确保箱内水体的含氧量。
在养殖箱旁,李小华介绍着各种设计亮点。“养殖箱可以精准监测养殖的水温与环境,一旦某项数据出现异常,手机上的App就会发出警报。”李小华算了一笔账:4月在一套养殖箱投入幼蛙,11月售出成蛙,按225公斤的商品蛙产出、每公斤最低240元的出货价计算,第一年可实现纯收入12450元,第二年则能达到24450元。
而在屋外的稻田里,随着3个长10米、高4米的遮阳棚顺利完工,3块稻蛙共生的试验田也接近建设尾声。再过一周,这1500平方米稻田里将出现约7500只石蛙。
“种养期间,除了黄粉虫,石蛙还会捕食稻田里的害虫,达到防治农作物虫害的目的。此外,石蛙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有机肥,利用稻蛙这种自然互利共生关系,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王晶晶说,“稻蛙共生”种养新模式既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稻谷和生态石蛙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可谓一举多得,“以石蛙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大幅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产业增效,还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眼下,柘岱口乡正立足石蛙特色优势打造区域性品牌,通过统一成品蛙质量标准、商标及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并谋划通过举办石蛙文化节等方式丰富产业文化内涵,“养殖的背后,是一条正在被科技重塑的现代化生产链。”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雷晓云 许庭
本文来自【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趣味景象。如今,这番趣景正在遂昌县石练镇姚埠村上演,而“稻蛙共生”的种养模式也成为了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进位于该村的淳根黑斑蛙养殖场,只见黄绿相间的稻田上布满了薄薄的纱网,纱网底下便是黑斑蛙的家园。深入其间,便可见众多的黑斑蛙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稻田各处,有的正在扑通跳跃着,有的则躲在水稻下遮阳……现场景象颇为震撼。
其实,稻田养蛙的想法在养殖场负责人罗淳根心里已酝酿多年。去年,当得知台州等地有人养殖黑斑蛙且效益可观时,他便第一时间报名去实地考察学习。“养殖黑斑蛙需要优质的环境和干净的水源,我们家乡碧水如练、稻田遍地,生态优势更是明显,不正是最好的养殖地吗!”罗淳根说。
于是,罗淳根在今年3月牵头成立了淳根黑斑蛙养殖场,并吸引了同村村民雷金泉入伙,俩人一起租田地、建基地、购蛙种,并在20亩水稻田里投放了蛙种150万尾。
“因为是初次养蛙,前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因缺乏蛙种选择和蝌蚪苗培育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导致前期的蝌蚪苗成活率不高。但是我们一边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一边积极与外地同行交流学习,逐渐克服了难题,并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罗淳根自豪地说道,“而且这种模式不仅蛙可以卖钱,收获的生态大米价格可以卖到普通大米的2-3倍。”
由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肉质紧实、滋味鲜美,一经上市深受欢迎。目前第一批黑斑蛙已经出售5000万余公斤,按照批发价40元每公斤计算,现已增收20多万元。另外,加上后续将成熟的1.5万公斤黑斑蛙和4000多公斤原生态大米,养殖场预计今年亩产值能达5万余元,总产值能达到近百万元。
“稻田养蛙模式前期投入较小、效益较高、生态友好,只需要开挖田间水沟,引活水进田即可,青蛙可以吃掉田间害虫,水稻不用打农药,蛙的粪便可以给水稻提供营养,不用施化肥,同时青蛙在稻田里觅食、活动,能帮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气,是一种绿色生态、‘一地双收’的种养模式。”罗淳根介绍说,如今他整天工作在稻香和蛙声之中,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孩童时代的乡村田园中,干活更有劲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目前,石练镇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引导更多农户和村集体联合发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拓宽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相关问答
蛙啼有关古诗,例如:“家家云气山藏雨,处处蛙啼水满田。”出自:山居即事王镃〔宋代〕选定唐诗手自编,醒时消遣醉时眠。家家云气山藏雨,处处蛙啼水满田。...
浙江省有193个4A景区,总的名单如下:1、杭州市临安东天目山景区2、温州市平阳南麂列岛景区3、杭州市龙门古镇景区4、宁波市前童古镇5、温州市泰顺乌岩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