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养殖项目,新手创业经验分享,泥鳅苗种池塘培育生产试验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 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大板鳅、黄板鳅,属温水性鱼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尤以湖北、江西一带居多,体征与普通泥鳅具有明显不同之处:

一是大鳞副泥鳅体色呈暗红、暗黄色,又称红泥鳅;

二是大鳞副泥鳅背部鳍条只有7条,比普通泥鳅少2条;

三是大鳞副泥鳅的黑色斑更细小,散布比普通泥鳅密集;

四是大鳞副泥鳅口部须条比普通泥鳅长,鳞片大;

五是大鳞副泥鳅尾端与普通泥鳅相比隆起较为明显。其个体大、生长快、耐低氧、食性杂,其肉味鲜美,极具食用及药用价值,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一种食用价值和生产潜力很大的养殖品种。据国内外泥鳅市场调查显示,从1995年至今,泥鳅连续10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15万t,但市场只能供应5万~6万t,缺口很大,拉动价格连年攀升,1995年其价格为5元/kg,2002年上涨至15~18元/kg,近年又上升至20~30元/kg。国际市场对我国大鳞副泥鳅需求量逐年升温,订单连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量较大,年需2万t以上。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且数量较大。

大鳞副泥鳅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池塘、沟边、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各种淡水水域中均能养殖繁衍,喜中性及微酸的黏性土壤,养殖效益很高。我国大鳞副泥鳅分布很广,凡有淡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泥鳅存在。目前,我国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导致天然泥鳅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市场需求又逐年上升,这就为稻田和池塘大鳞副泥鳅养殖创造了商机。开展稻田与池塘大鳞副泥鳅养殖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安徽支立标等实施了大鳞副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试验着重解决大鳞副泥鳅的池塘苗种培育技术和苗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题,为鳅苗的培育找到适口的饵料。大鳞副泥鳅幼苗放养量在60万尾/667m2,经过30天的培育,体长可达4~6cm,成活率达40%左右,然后进入成鳅养殖阶段。具体试验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试验鱼苗来源:试验鱼苗来自安徽鳅科鱼类良种场人工繁殖基地。

(2)试验用池塘选择了4口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1600m2,2#1267m2,3#1668m2,4#1334m2,总面积为5869m2,塘深1.5m,水深0.5m,底质为黏性土,放苗前池塘四周用7目聚乙烯网片设置防逃网,网幅宽1.5m,下埋0.5m,地上部分用木桩铁丝等固定。

(3)消毒与施肥:放苗8天前用强氯精7kg/667m2清塘,放苗4天前施发酵的粪便培育水质50kg/667m2,使水体透明度达25cm以内,水质保持肥、活、嫩、爽。

(4)培育方法:鳅苗长到黄苗期为最佳投放时间。在水温25℃左右,从孵化结束到黄苗期需50~56h。试验采用肥水与投饵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期的水温保持在22~28℃为宜。饵料投喂前期以泼洒豆浆为主,由于鳅苗游动能力弱,泼洒要均匀。1=与2#池塘投喂豆浆,每100万尾鳅苗每日需黄豆3kg,磨浆后每日分4次泼洒,投喂时间:8:30、11:30、15:00、18:00。15天后每日可投喂豆浆2次,外加1次粉料(鳅苗专用饲料加河虫混合粉碎)。随着体长的增加,可逐渐减少豆浆的用量,增加粉料的用量,到20天以后可全部投喂粉料,1个月后可进行分池饲养。3与4池塘投喂泥鳅专用料,饲料可用水先浸泡0.5h,然后加水泼洒全池,每天分4次投喂,时间同1#、2#池塘。

(5)日常管理

①水质管理:在整个培育期间,池塘水深保持在0.4~0.7m采取肥水下塘,放养前4天施足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水色以黄绿色为佳。这种水色的水中轮虫、水蚤、单胞藻等浮游生物较多,此时鱼苗下塘,即可获得充足的天然饵料。以后根据水色的变化来决定是否追肥。

②巡塘:投饵后要观察鱼苗的摄食情况,每日早、中、晚坚持巡塘,巡塘时要仔细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水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水质较肥而天气又比较闷热时,注意鳅苗有无浮头,尤其在清晨容易出现泛池现象。如果发现鳅苗个别有离群独游、体色发黑,或打转等现象,可初步判断鳅苗发病,进一步通过镜检确诊,方可施药治疗。

③病害防治:鱼苗刚下塘时,若水质较肥,天气晴好炎热,要注意防治气泡病的发生,发现后应及时充水。待鱼苗体长达1cm后,每2天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1次,用0.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防治车轮虫病、杯体虫等寄生虫病。害清除:鳅苗天敌很多,如蝌蚪、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蛇等,防治方法主要依靠清塘消毒、拉网清理、人工驱赶等,及时捞出残饵、漂浮物及蛙卵等杂物。池塘用水经过过滤处理,防止野杂鱼等进入,过滤网可用40目尼龙筛绢。

2.结果

经过1个月饲养,1#、2#池塘鳅苗生长相对较快,成活率高,体格健壮,规格整齐,其中体长在5cm以上的个体占85%左右。3#、4#池塘鳅苗生长速度较慢,成活率低,其中5cm以上的个体仅占35%左右。

3.体会

大鳞副泥鳅是一种小型鱼类,作为经济鱼类进行饲养,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目前,人工繁殖泥鳅技术已日臻成熟,但人工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从而限制了大鳞副泥鳅的大规模养殖。通过试验,寻找在池塘中培育大鳞副泥鳅苗种的最佳方法和合适的开口饵料,并加以总结并不断完善,用于指导今后的大鳞副泥鳅的苗种培育,加快泥鳅养殖的产业化发展。池塘培育一般水深保持在30~50cm,最好不要超过60cm,原因是鳅苗过小,还不能用肠道呼吸。当水质过肥,天气突变时容易造成缺氧而死亡。培育的最适温度是22~28℃,当温度超过33℃以上时,鱼苗的成活率明显降低。无论是豆浆还是饲料,泼洒都要均匀,原因是鳅苗游动能力较弱、主动见食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成活率还应注意隔离网的设置,以免青蛙进入池塘繁殖蝌蚪,蝌蚪不仅与鳅苗争食,还吞食鳅苗,降低鳅苗成活率。同一池内,要放养同一批次的苗种,即相同规格的鳅苗。

从试验可以看出,水质培育与豆浆泼洒相结合的培育方法较理想,成活率高、规格大。在培育后期除投喂泥鳅专用饲料外,还应在饲料内加入河虫、鱼粉,提高饵料的动物蛋白含量。饲料粉碎度要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了鳅苗下塘后,能够及时得到营养丰富而又适口的饵料,加快鳅苗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大鳞副泥鳅属杂食性鱼类,苗期偏重于动物性饵料,所以在后期应提高饲料动物蛋白含量。

根据大鳞副泥鳅鱼苗的生活习性、摄食特性、营养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设计本次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试验效果,攻克了大鳞副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偏低的难题,规模化培育后可以解决目前鳅苗的供求矛盾,使大鳞副泥鳅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通过此次培育试验可以看出,此种培育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鳅苗的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体格健壮,成活率高。

河流里常见的小虫,殊不知一斤卖700元,人称“动物人参”

如今已经是6月份,知了陆续的钻出土面,很多农村孩子也都会拿着手电筒捕捉。知了看似长相比较丑陋,但营养成分高,蛋白质优质,且易于消化吸收,将其油炸是一种不错的食材。其实农村中可食用的昆虫还有不少,比如说蚂蚱,它的口感很是独特,吃起来有着不错的食用口味,让人很是喜欢,它的食用口感清脆。今天说的这种昆虫,它也有着不一样的食用特色,名字就是爬沙虫。

一、特性

爬沙虫在我国的四川以及云南等地比较多,特别是在攀枝花市,它更是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各大餐馆内都能看到吃到这种美味。因它的价值被更多的人所发现,因此市场价也在水涨船高,因数量比较少,市场中反而还会疯抢。

爬沙虫在很早时就已经被开发食用,它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多见,其他地方就要少之又少,一般喜欢在温湿度适宜的地方,对水质有很严格的要求,一般在40-60cm深的水塘内生长最好。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每次馋嘴时,爷爷总会去抓上一些爬沙虫,放上油进行煎煮,食用口感很是美味独特,比鸡肉还要香浓,吃了后很是解馋。爷爷称爬沙虫比猪肉还有营养,在生活困难的年间,大家都会用上它进行充饥,从而让自己得以饱腹。

通常来说,爬沙虫夜间活动,在靠近河岸的地方产卵,只要气温合适、水质高,那就可以产卵孵化出爬沙虫。到了白天时,它反而会在岩石缝里休息。

二、价值

爬沙虫中的蛋白质易于人体的吸收,优质的蛋白对健康也有保健功效,适当的食用,可以让人体的抵抗力增强。其中的微量成分也很多,对人体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爬沙虫可以用来泡酒,比如说将虫子清洗干净后,直接放在酒里就行。等过了几个月后就可以进行服用。当然它也可以用于外敷,比如说将爬沙虫抓捕后,头尾去除,即可将其敷到患处。它也可以当成是美食品尝,它的食用方式比较多,比如说在爬沙虫的外面,裹上一层鸡蛋糊,然后再将其油炸下锅,之后就可以美美的品尝,因口感美味,营养丰富,有着动物人参之称。

三、价格

爬沙虫不起眼,殊不知因市场的需求逐年的提升,爬沙虫的价格也迎来了提升,一条可以卖出10元左右,在云南玉溪为200元每斤,如果是将其晒干,那就可以卖出700元一斤,其食用口感美味,因此很多人都会养殖。

不过在如今的禁养政令下,很多生物已经不能用来养殖了,比如说金蝉就是如此,如今有一些地方已经不让养殖,但并没有下达禁售政令。爬沙虫作为一种冷门的养殖项目,每个地方的政策不同,大家如果要去养殖,需要看当地的政策如何,如果准许的话,那还能够继续投入到养殖中,大家怎么看?

相关问答

深受一些珠海人喜爱的烧禾虫,是怎么成为广东省名粤菜的?

在广东来说和从很多人都喜欢吃啊,不单单是珠海人喜欢吃啊,像我家里我是江门市的,我也喜欢吃河虫,但是河豚这个东西太贵了,一般来说,一年吃个一次,就这样子...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