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小龙虾“稻虾共作”模式养殖技术精髓

近年来,随着“稻虾连作”养殖模式以潜江为技术模版,迅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全面推广,很好的解决了当下小龙虾旺盛的市场需求与过去规模产量不成正比的问题。过去池塘精养小龙虾技术我们称之为小龙虾养殖1.0模式,后经潜江“稻虾连作”技术创始人刘主权先生的研究推广,我们很幸运的迎来了小龙虾养殖技术2.0的时代——“稻虾连作”,真正推动了小龙虾规模工业化养殖时代的进步,全国养殖面积达到了空前的1300万亩的养殖规模。但是,水产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永远在学习和进步的路上。同样,技术推动带来的巨大红利也迷失了很多人的方向,也带来了更多行业的跨行加入水产的冒险者和挑战者。

“稻虾连作”模式的发展至今已长达18年,无论是亩产的产量和技术管理,当下养殖技术都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瓶颈问题。比如五月份高发的白斑综合病毒病、小龙虾品种改良、亲虾繁殖培育技术落后、稻虾管理技术大小厂家指导混乱、“稻虾连作”模式过度集中上市致使行情下跌等问题,都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跨过这些问题,寻找一些捷径,在稻虾连作模式的基础上把成虾上市行情进行分流呢?推动“稻虾共作”技术的3.0时代。

“稻虾共作”模式的技术基础数据

1.插秧时间(5月10—5月15日)

通过技术实践的探索,我们梳理发现:人工插秧时间最迟5月10日至5月15日之间为最佳。超过5月下旬,池塘水温逐渐升高,气候变化异常炎热,虾苗高温情况下不容易上到台田,限制了虾苗自身生长空间。

2.插秧行距

插秧行距目前通过技术实践,有两种行距模式:

纯稻秧模式:4米宽的稻秧,2米宽的行距,既能保证足够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温对水体的直射面积,降低池塘水体的温度,又能合理提供小龙虾足够的躲避空间。同时,2米的行距在满足起虾预留水面的条件下,能够确保50%的稻谷种植覆盖率。

水草稻秧合种模式:8米宽的稻秧,4米宽的行距,保证足够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温对水体的直射面积,每行还能空出面积栽种轮叶黑藻, 降低池塘水体的温度,丰富池塘溶氧的生产力来源,提供更加适合小龙虾躲避天敌的安全空间。

3.插秧后上水管理

一是上水前的秧苗水位。人工在5月15日前插秧结束以后,10天左右待秧脚根系扎根,根须抓地力逐步增强,台田水位可根据秧苗长势适当加低位水。

二是按照秧苗的长势情况梯次加水,最高水位可加至50公分左右,红虾会根据水位变化自动上田摄食。

4.苗源管理方法

“稻虾共作”模式,通过一线实践数据证明,转塘苗成活率很低,存塘苗自动上田成活率和产量相对较高。因此选择“稻虾共作”模式时,要注意存塘苗留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插秧前既不能留苗太多,增加池塘密度,不利于顺利度过五月的风险期;也不能留苗太少,苗源太少导致外购苗源产生不必要风险。

一是当稻秧具备上大水条件时,及时增加水位,利用水位变化将虾苗引入台田;

二是及时调理水质,促进台田水草生长,为虾苗上田筑巢引凤,吸引虾苗上田。

三是先期投料时只投撒台田,反向促进虾苗上田摄食。

5.饲料投喂

稻虾共作,由于气候温度较高不利于小龙虾摄食,因此建议早上6点和晚上7点共计投喂2次,能够保障小龙虾在相对低温环境下摄食,能够有效增加小龙虾的摄食量,确保高温季节的小龙虾的营养均衡。

6.高温环境虾塘管理

一是有循环水条件的,每隔7天保持强循环水一次,降低水体水温,增强水体活力。

二是坚持每7天使用具有增氧和凉底特效的改底药品(八控底康效果好),解决高温情况下小龙虾因底部温度过高,产生黑底、病菌、弧菌、肠炎等一系列病毒对小龙虾的伤害。

三是高温期间坚持使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类产品,能够有效分解池塘底部有害杂质,降低亚硝酸盐和氨氮对小龙虾的毒性伤害。

7.分批起虾上市

根据当季成虾行情及时起虾上市,正常情况下7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起虾上市,争取在行情上行阶段把已达规格的成虾卖掉。

8.种虾留存

进入9月中旬时,停止卖虾,根据留塘情况适当补充外来种虾,尽可能避免亲虾交配比例过大,每亩种虾存留15-25斤左右。

9.落水准备收稻

进入9月初,台田水位落至环沟晒田,准备收割稻谷。

10.石灰消毒晒田

稻谷收割结束后,每亩约60斤石灰杀灭青苔孢子,提前从源头上利用紫外线杀灭青苔孢子。

11.肥水预防青苔

晒田结束以后,要及时上水,在高温期间及时把水肥起来,一旦进入降温季节,肥水时藻种存活困难,预防青苔难度就会增加。根据调查发现,十月份高温期间每月坚持肥水培藻2次以上的,青苔都得到了预防。青苔大量爆发以后,想再肥水预防青苔将变的更加艰巨。

12.稻田冬季管理

冬季管理的核心就是:稳住水位,保持水深,栽种水草,肥水培藻,蓄温防寒,投喂饵料,及时改底。

13.春苗上市前管理

加强崔苗期间的管理工作,增加改底频率,及时消毒杀菌,加强水质调节,规律投喂饵料,坚持定期补钙,3月中旬左右,达到规格的虾苗可分批起苗上市。

“稻虾共作”模式必须注意的技术要点

1.第一年开挖的稻田切忌盲目采用“稻虾共作”模式。新田都缺少苗源,需要大量外购,风险较高,且高温转塘的虾苗成活率极低。所以“稻虾共作”模式只适合2年以上的老塘以探索为目的的养殖方式。

2.插秧的品种尽量选择杂交高杆稻品种。高杆稻稻杆生长快并且高,有利于快速加水引苗上田,池塘高杆稻具备加深水条件时,龙虾生长空间变相增加,高温环境时池塘水深足够,水温可控性增强,对龙虾的应激性刺激较就小。

3.稻虾共作模式,不要盲目追求稻谷产量。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处于探索期,真正能够完全解决稻秧长期泡水后还能保证产量的稻谷品种还处于技术攻关阶段。理论上“稻虾共作”模式的核心在于稻秧品种和存塘苗源的质量,一旦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解决这两个难题,“稻虾共作”模式将为广大养殖户带来革命性的亩产收益。

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30130101;2018YFD0301305-04;2017YFD0301404;2016YFD0300908;2016YFD0300503);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2018ABA078);湖北省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HBHZD-ZB-2017-004);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04A)

程建平等

“稻虾共作”模式因其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广阔的市场前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 年湖北省潜江市探索出了“稻虾连作”模式,该模式在种植水稻后养殖一季小龙虾,既提高了稻田资源利用率又增加了稻田经济效益 。后经十多年的探索完善,由“稻虾连作”发展成“稻虾共作”模式,将过去的“一稻一虾”改为“一稻两虾”,不仅再次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完善了“稻虾连作”模式 。

“十二五”以来,稻虾

共作模式因其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快速发展成湖北省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种、养、销、加、吃”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稻虾产业的迅速崛起,在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近年来,湖北省稻虾种养面积快速扩大,部分地区因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出现了“重虾轻稻”、水稻只种不管、田间生产方式及技术多样化,造成概念上、技术上、观念上的一些混乱 。因此,协调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的关系,普及稻虾标准化生产技术,帮助农民掌握正确的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对有序引导和推动稻虾产业发展,实现稳粮增效、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多年的试验和示范,总结了湖北省稻虾模式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要点,以期提高稻虾共作模式下劳动生产率和水稻种植效益,实现稻虾双轮驱动、均衡发展。

1 湖北省稻虾共作现状

2018 年湖北省小龙虾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省发展稻虾共作面积超 38.07 万 hm 2 ,小龙虾总产量达 81.24 万 t,2018 年全省共有千亩示范基地 200 多个、万亩示范区 12 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8 个,稻虾种养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 。2019 年湖北省稻虾共作面积超过43.33 万 hm 2 。湖北省小龙虾系列产品出口欧美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 1.5 亿美元,位居中国第一。湖北省已经打造了区域公共品牌“潜江龙虾”和“潜江虾稻”,其中“潜江龙虾”经权威机构评估,品牌价值达到 203.7 亿元 。目前,稻虾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特色产业,是湖北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也是特色产业的代表。

2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插关键技术

2.1 品种选择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种植宜选择具有丰产优质、生育期适宜、抗倒伏、抗病虫、株型紧凑等特性的品种。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延长春季小龙虾捕捞期、推迟水稻栽插时间和秋季提早水稻收获期是提高小龙虾收益的必要保障,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生育期要求较为严格,品种的生育期要考虑与小龙虾捕捞结束时间合理衔接。一般而言,稻虾共作模式第一季小龙虾捕捞时间在 6 月上、中旬结束的稻田,可选择生育期在 120~135 d 的中稻品种或一季晚稻;第一季小龙虾捕捞时间推迟到 7 月上旬结束的稻田,可选择生育期在 125 d 以内的晚稻品种。同时,稻虾共作模式因稻田冬春季长期淹水致病虫害发生、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机械承载力都发生改变,所选择的品种也要求具备抗倒伏、抗病虫、株型紧凑等特点 。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所采用的机械化、轻简化种植方式和满足不同加工企业需求等因素选择品种。推荐选择鄂丰丝苗、虾稻 1 号、华润 2 号、广两优 5 号、丰两优香 1 号、鄂香 2 号、桃优香占、泰优 398、美香占 2 号和万象优 982 等优质稻品种。

2.2 工厂化育秧

2.2.1 播种 杂交稻每公顷备秧盘 300 张,用种量22.5 kg,常规稻每公顷准备秧盘 375 张,用种量 45kg。种子催芽前先晒种 1~2 d,选用咪鲜胺药剂浸种。采用水稻秧盘育苗精量播种机(流水线)精量播种或人工播种。播种后的种子经暗化处理 2~3 d,种子出芽 0.5~1.0 cm,即可移送大田或育秧棚内摆盘育秧。

2.2.2 秧田管理 小苗 1.5 叶前主要是提温保湿,促进快出苗、出齐苗。1.5 叶后注意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齐苗后每公顷喷施 2.5% 咯菌腈悬浮剂 150 mL 对水 225 kg 防病;移栽前喷施 1% 尿素水作送嫁肥,并喷施送嫁药,防治稻蓟马与二化螟。

2.3 大田耕整

稻虾共作田因冬春季长期淹水浸泡,淤泥较深,传统的轮式拖拉机耕整作业易发生陷机现象,因此,稻虾共作大田耕整推荐使用履带式拖拉机。移栽前5~7 d 将稻田水缓慢放干,让小龙虾顺水爬入养殖沟中,耕整时采用浅旋耕,耕层深度 80~120 mm。耕整后田块表面高低差距不超过 3 cm。泥浆深度为3~5 cm,水深为 2~3 cm,沉实 1~2 d,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

2.4 机械栽插

秧龄 17~20 d、叶龄 3~4 叶时开始机插秧,机插前大田只留薄层水。为防止陷机现象,插秧机建议使用高速柴油版(14 kW 以上)插秧机作业。杂交稻插秧株行距调节至 14.0 cm×30.0 cm,每公顷插 22.5万穴左右,每穴 2~3 苗;常规稻插秧株行距调节至12.0 cm×30.0 cm,每穴 3~5 苗,每公顷 22.5 万~28.5万穴。要求漏插率小于 5%,漂秧率小于 3%,伤秧率小于 5%,机插深度 1.5 cm。

2.5 大田管理

2.5.1 施肥 要结合水稻品种类型(籼稻、粳稻)与生育期长短、品种需肥特性、稻虾田土壤肥力、小龙虾养殖年限和所施用的肥料类型与氮磷钾配比等综合因素进行施肥。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未取食完饵料及小龙虾排泄物等为稻虾共作稻田提供部分肥源,其稻田氮肥施肥量一般较常规稻田减少 10%~40%,随着养虾年限(5 年以内)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水稻施肥量。一般稻虾共作 1~5 年,每年施氮量相对上一年下降 10% 左右,稻虾共作 5 年以上的稻田,水稻施氮量基本维持稳定,只占常规稻田氮的60%~70%。氮磷钾(N∶P 2 O 5 ∶K 2 O)三要素施用比例以 1.0∶0.5∶0.6 配方为宜,并配合施用硅肥和锌肥。氮肥按 4-3-3(即基肥占 40%,返青分蘖肥占 30%,穗肥占 30%)或 5-3-2(即基肥占50%,返青分蘖肥占 30%,穗肥占 20%)比例运筹施用;钾肥按 6-4 或 5-5(即基肥占 60%、穗肥占 40%或基肥、穗肥各占 50%)比例运筹施用。禁止使用对小龙虾生长有毒有害的碳酸氢铵与氨水等肥料。

①基肥:稻虾共作模式水稻生产中,所有有机肥和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氮肥占总施氮量的 40%~50%,钾肥占总施钾量的 50%~60%,另外可施硅肥60~120 kg/hm 2 ,增强水稻抗倒性。所有基肥应在整田耙田时全部撒施,提倡使用带同步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同步侧深施肥。

②分蘖肥:于移栽后 7~10 d 撒施,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 30% 左右。

③穗肥:于水稻幼穗分化初期(晒田复水时)进行,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 20%~30%,施钾量占总施钾量的 40%~50%。生育后期要注意看苗追肥,适当控施氮肥,防止肥料过量导致贪青迟熟。

因稻虾共作模式习惯用石灰消毒或防治蓝藻,田间土壤 pH 高,可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酌情叶面补施锌肥。

2.5.2 水分管理 水分宜采用薄水插秧(水层 1.0~2.0 cm)、寸水活棵(3.0~4.0 cm)、浅水分蘖(5.0 cm左右)、够苗晒田、抽穗后干湿交替、收获前 7~10 d断水的方案进行管理。因稻虾共作田一般是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湖田、冷浸田改造而成,加上稻田土壤常年处于淹水状态,因此土壤有潜育化程度加重、土壤还原性强、有害物质含量较大、通透性差的特点,不利于水稻根系活棵和发育,机插条件下较小的秧苗易出现僵苗现象 ;根系生长受限也使后期倒伏风险大;同时田间湿度大,也加大病害重发风险。生产中除要注意选择抗倒伏水稻品种外,还要加强田间开沟排水和晒田。晒田需强调适度早晒、重晒田,稻虾共作年限越长越要重晒,所有田块需晒到田中开小裂,见白根,以确保水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子粒饱满、后期不倒伏。

2.5.3 病虫害防治 稻虾共作稻田水稻病虫害一般年份发生呈现“一轻二重三平”的规律,即二化螟发生轻,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生重,纹枯病、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常规稻田持平。针对上述病虫害发生特点,结合小龙虾安全生长的需要,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要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安全优先、绿色优先,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不得超量使用农药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①物理防治:稻虾共作区每 2.67~3.33 hm 2 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控制稻飞虱、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杀虫灯的使用应集中连片,且能与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合理兼容。

②农业防治:一是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强化晒田,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含氧量,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高水稻抗逆能力;增施磷钾肥,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加重穗期病害发生。二是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秧苗带药移栽,预防苗期至分蘖期稻蓟马、二化螟和稻瘟病。三是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③生物防治:应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杀虫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等,杀菌剂可选用井冈霉素、四霉素、申嗪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等。同时可开展性诱剂诱杀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降低田间害虫基数。

④化学防治:以环境友好型低风险药剂为主,稻田除草剂采用扫茀特、双唑草腈封闭,种子处理可以用肟菌酯+异噻菌胺,杀虫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三氯苯嘧啶、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等,杀菌剂可选择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环唑、戊唑醇、肟菌酯、噻呋酰胺等,禁止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阿维菌素类、吡蚜酮、稻瘟灵、苯醚甲·嘧菌酯等对小龙虾有毒性的农药。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注意精准施药,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无论是生物防治还是化学防治,要做到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时间精准,优先采用无人机飞防的统防统治技术。

2.6 机械收获

收获前 7~10 d 将养殖沟中水位逐渐落干至田面以下 30 cm,黄熟期抢晴机械收割,收割时秸秆留茬高度为 35~40 cm。建议采用宽履带收割机械作业,防止陷机。收获后 3~4 d 即可早上水淹没稻田。

3 小结

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收益,而且国家对水稻生产的政策不断向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稻虾共作模式发展迅猛,已达 80 万 hm 2 左右,其在夯实粮食产能、提高稻谷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农户在稻虾田里种好稻、种优质稻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 2012 年至今在湖北省各个稻虾主产区的试验和示范成果,针对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生产的特点,总结形成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机插栽培技术,为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生产实现省工节本增效、优质绿色丰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问答

二月稻虾田怎样管理?

2-5月份稻虾养殖中管理要点和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希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一、每月管理要点2月份在安徽江淮之间,本月气温波动大、呈波动式上升。根据历...

2021年湖北稻虾怎么样?

湖北为鱼米之乡,稻谷田里的虾品质更好,更干净卫生,肉质鲜美湖北为鱼米之乡,稻谷田里的虾品质更好,更干净卫生,肉质鲜美

养虾新模式?

2021年,湖北“稻虾憨”等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应运而生,将“土憨巴”(学名沙塘鳢)与小龙虾在稻田养,形成“一季虾、一季稻、一季土憨巴”的“一水三收”新模式...

稻虾共种模式的收益怎么样?

与传统的种养模式相比,稻虾共生模式具有更明显的高效性,适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从现状来看,稻虾共生的新型种养模式本身具有生态性以及高效性的特征,进而从根源...

在哪里可以学习虾稻养殖技术?

这几年,稻虾共养技术屡见报端,各地表示这项模式有众多好处,每亩产值可达45000元。各种成功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看这如火如荼的...

在稻田养殖小龙虾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感谢邀请!稻田养虾模式,是近年水产养殖业比较流行的一种高利润、高风险的一项热门养殖。正因其高利润的诱惑,很多人在并不精通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情况下,重...

稻虾共养面积扩大,亩收益能达5000元吗?有的虾农为啥抱怨不养了?

您好,我是牧海,很高兴能为您解答。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火爆,农业农村部对稻田养鱼、虾、蟹、鳝、鳖等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

来年水稻该怎么种才能赚钱?

尽量不用农药和除草剂,少量使用生物农药,虽然提高了产量但降低了品质,得不偿失。四、多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比如现在的稻虾共生或稻鱼共生,一方面优质稻...

稻田蟹和虾,哪个好养殖?

在湖北,蟹和虾的养殖都非常成熟。有精养蟹塘和精养虾塘,还有虾蟹混养,但主流的模式为稻虾套养。二者的区别:水质要求:单从品种上来说,蟹比虾对水质要求更...有...

在农村长水稻的大面积农田里可以开塘养殖吗?

水稻地也能多元化发展,稻田养殖有效的节约了水土资源增收的同时,必须保证水稻养殖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种植水稻同时,可以在田里养殖河蟹增加附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