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鳙鱼需要注意的六大问题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鳙鱼(花鲢、胖头鲢鱼)由于其头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人们喜食又实惠的一种食用鱼类。但长期以来它只作为一种少数搭配养殖品种,产量低,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优势。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和养殖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鱼用生物有机肥料的出现,使鳙鱼从搭配品种变为了主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问题。

一、鳙鱼的食性问题。

在以往的资料中,鳙鱼的食性定义是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温和滤食性鱼类,一般简单理解为以浮游动物为食,这是过去在天然环境的低水平养殖条件下得出的。在现在高技术的养殖条件下,水体浮游生物以大型种类为主。鳙鱼是滤食性鱼类,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鳃耙间距,只要个体大于鳃耙间距的浮游生物均可被其滤食,根据研究鲢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小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鳙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裸藻科、丝状蓝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正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二、鲢、鳙鱼的搭配比例问题。

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分别是75%和25%,在这种放养模式下鳙鱼可正常生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价格越来越低,鳙的价格不断提高,这种以鲢为主的放养模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生物有机肥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鳙鱼能摄食的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如直链硅藻、甲藻、隐藻,成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三、鱼种规格问题。

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规格鱼种,养2年上市,养殖周期长,上市规格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大规格鱼种。经过一年的养殖达到2公斤/尾以上的上市规格。

四、放养模式问题。

传统的湖泊、水库等大水体虽然也采用施肥技术进行养鱼,但产量很少超过100公斤/亩,经济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鱼种规格小,用每公斤20尾的大规格鱼种,回捕率低,成鱼规格小,一般1—1.5公斤/尾;二是一次放种,一次起捕,上半年水中鱼的现存量少,造成水体资源浪费,下半年鱼的密度过大,天然饵料供给不足,生长速度减慢;三是鲢、鳙鱼比例为3:1的放养模式不合理。

针对传统养殖的不足之处,现代大水体高产养殖:一是用斤两鱼种即(0.15—1公斤/尾);二是常年捕捞上市,即6—7月开始将部分长至1.5公斤以上的鱼起捕上市,剩下的鱼冬季起捕上市,成鱼规格有1.5—2公斤/尾和2.5—4公斤/尾;三是鲢、鳙鱼比例是1:4,甚至全养鳙鱼,价格高,效益好。

鳙鱼的养殖模式有水库施肥纯养鳙鱼;湖泊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投饵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四种。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放养模式也不同。

(一)湖泊、水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1、一次放种,两次捕捞

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25公斤/尾左右鱼种30公斤/亩左右,0.75公斤/尾左右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6月份开始捕捞,上市规格1.75公斤/尾左右。一直可捕到8月止,剩下的年底捕捞,这种模式的产量可达到250公斤/亩以上。

2、一次放种,年底捕捞

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15—0.3公斤/尾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养到年底捕捞,8月份以后需逐渐投喂人工饲料,否则后期生长速度会减慢,影响产量和规格。这种放养模式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左右。

3、一次放种,隔年捕捞

由于前两种放养模式鱼种成本很高,特别是对万亩以上的水体。可放养每公斤6—10尾的大规格鱼种,5—8公斤/亩,第二年6月开始捕捞上市,这种模式商品鱼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

以上三种放养模式是施肥情况下鳙鱼比例80%以上的产量,如若还想增加放养量,进一步提高产量需投喂花鲢专用饲料。

(二)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千亩以下的精养水体,鲢、鳙鱼与吃食物的比例可达到1:1,不能少于1:2。一方面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控制蓝藻水华,鳙鱼鱼种规格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各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6月份开始捕大留小。

(三)小型精养水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放养模式适合百亩至千亩的精养水体,以鳙鱼特种饲料为主,辅以生物有机肥。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鳙鱼鱼种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总鱼种量125—150公斤/亩。另套养黄颡鱼、乌鳢等鱼种5公斤/亩。从6月份开始,把握市场行情,捕大留小,产量在500公斤/亩以上。

五、肥料使用问题。

渔业上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机肥,如粪肥、堆肥,后来使用无机肥——化肥。原始有机肥虽然营养全面,但有效成分太低,肥效缓慢,限制鱼产量;无机肥虽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肥效短,成分单一,主要培养小型绿藻和蓝藻,利于鲢的生长,对鳙鱼养殖效果不理想。将传统有机肥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分解与无机肥适量地混合制成的现代渔用生物有机复合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多种有机质、肽类、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等,不但营养丰富、全面,而且还能肥水、改水、控水,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物有机肥由于添加了一定量的有机质、肽类、有益菌,特别适合培养大型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鳙鱼喜食的浮游生物,为鳙鱼的高产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鱼用肥料种类主要有复合肥、混合肥、复合混合肥、有机混合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混合肥是在无机混合肥中添加有机物(如鸡粪)配制而成。真正的生物有机肥是将高能有机物接种特定菌群,在特定人工条件下发酵分解,再添加一些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特定酶制剂、微量元素等配制而成。有些厂家将有机混合肥冒充生物有机肥,不利于鳙鱼的高产高效养殖。

六、水质控制问题。

主养鳙鱼需要每升水含有30㎎以上生物量的肥水,使用的是生物有机肥,所含成分复杂,功能多样,对水质的控制技术要求很高。水不够肥,鳙鱼食物不足,生长速度会减慢,水过肥会出现微囊藻,恶化水体环境,鳙鱼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且品质下降,出现异味,因此必须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定水的肥度,指导科学施肥,才能保证鳙鱼养殖的高产高效。

根据以上六个问题,可总结出高效主养鳙鱼技术要点:

(1)鱼种投放:冬季投放大规格鱼种,规格在尾重0.5—1斤的鱼种,每亩水面放养100尾,鲢鳙比例1:3--1:4。大水面另考虑。

(2)肥料投入:前期以生物有机肥为主,中后期使用生物复合肥;视天气情况在晴天上午每5—7天用肥一次,全年用肥30次左右。施肥效果以保持水体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标准。

(3)病害防治:3——4月左右进行一次鱼镜检,如有虫则使用杀虫剂,杀灭寄生虫。全程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水产品,可降低各种病害的产品概率。

经一个周期的养殖,白鲢投入每斤成本0.8元左右,鳙鱼投入每斤成本1.3元左右,可达到较好养殖效果。

亩产800斤的花鲢精养关键点

花鲢价格高,销路不愁,所以很多人看好花鲢养殖,尤其是现在全国退养还湖呼声一片,这让花鲢精养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那么,精养花鲢怎样做才能赚钱呢?今天这篇文章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放养密度|

花鲢养殖中,遇到的第一问题就是放苗密度: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问题最普遍的就是密度过大。在长期跟养殖户打交道中,发现其中有养殖户想当然的投苗:既然要高产,那一亩花鲢放600尾,白鲢400尾,平均就算2斤-2斤半/尾,也可以收获2千多斤/亩。实际上,一年下来,可能放进去的鱼苗是0.5-1斤,养了一年也就1斤多点。这就超出了水体利用光合作用培育饵料来生产花白鲢的极限。水体中的藻类能利用光合作用的水深大多不会超过3米,这些藻类吸收光的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产量还要往上升,那就只有人为的往水体里投料。

正常的放养量应是根据亩产量倒推,如果预计的亩产量是600斤,那上市规格是2.5-3斤,除以这个数,得出200-240尾/亩的苗种放养数,算上损耗,总的放养尾数也不应超过300尾/亩。

|放养鱼苗规格|

第二个问题就是放苗规格:规格放大了苗种投入大,放小了浪费养殖水体前期资源,这个需要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和鱼市场价格走势决定。这里以四川为例,这边的价格在每年的6-8月份最高,主体鱼应按在这个时候上市最佳。所以投入的苗种就要有一半以上的大规格,或者全部投放1斤以上的大规格苗种。其次,在高温季节,如果载鱼量过大,也容易导致缺氧,增加养殖风险;另外,当大个体的鱼起捕掉一部分,小个体鱼生长加快。

|施肥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就是施肥问题:化肥好,还是生物肥好,还是菌种好?是单用,还是轮流用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把众多高产的案例汇集在一起一分析,都是生肥物、菌种、化肥、有机肥轮流用,三者各有优势。

花鲢养殖中,普遍会遇到用了好多产品,水就是肥不起来的情况。因为在肥水养殖中,还缺乏像测土施肥这样的检测仪器,这时就需要根据经验,去试验性肥水。我在实践中遇到最多的就是当把复合乳酸菌、碳源,有时或是氨基酸一补充进去,水很快就肥起来了。说明水肥不起来,根本原因还是水体缺乏某些成份。

|施肥的频率|

第四个问题就是施肥的频率:经常会有人问,是半个月还是十天,甚至一周用一次好?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精养塘的投料,不然难道把亩产提高到4000-5000斤,两三天投一次料就能达到?当然对于肥水养花鲢,虽不至于天天施肥,但最好也两三天一次。

有人说阴天光合作用弱,所以阴雨连绵就不施。其实不对,阴天光合作用差一点,但仍有,同时花鲢也不会因为阴天就不吃东西,如果不施肥,那就投粉料。

|花白鲢搭配比例|

第五个问题是花白鲢的搭配比例:比例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个鱼塘都是一个独立的案例。但有一个原则,当向水体中只要补充有机肥就可以增大花鲢的比例,因为有了浮游动物繁殖的基础。但同时还需向水体里补充菌种和氮、磷。只有补充的次数越多,量足够,就可以直至把花鲢的比例增加到80%。

□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师

肖建春

链 接

有机肥的处理

处理有机肥可以借用化粪池处理的办法,比如在塘边挖一个坑,然后把各类畜禽粪便倒入,按倒入畜禽粪便的量来补充发酵的菌种。如果是液体的,按10吨畜禽粪便用1-3公斤酵素来发酵,如果有养殖场处于鱼塘周边,如生活污水,畜禽粪便水直接引入养殖水体,可按水体计,1公斤用8-10亩水体,首次使用后,间隔5-7天用一次,用量减半。

关于酵素,这里要做一个补充说明:包含两大类菌种,一是复合发酵菌种,另一大类是益生菌种,同时包含供菌种生长的营养盐,以及促进藻类生长的微量元素和促藻类生长因子。所以为投入水体中的菌存活提供了条件,活菌数量高,固用量较少。使用前再浸泡两小时,可通过菌种的自体繁殖增加菌种数量,提高使用效果。如果是干湿的可用活力58,按千分之三的比例添加。也可将活力58直接添加到塑料袋里,再进行密封发酵。

关于发酵有一个发酵周期的问题,以往的发酵大多是凭经验,并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这里可以借鉴生物肥的制作方法,将米糖、麦麸或是菜籽饼按1吨添加5-8公斤,用做发酵菌种的预混剂,既可增加效果,又能帮助混合均匀,水温越高,发酵时间越短。所以为了缩短发酵时间,可以将粪便装进塑料袋发酵,或是在表面覆盖上塑料薄膜,高温时3-7天就完成发酵,冬天发酵时间会加长。

当发酵内部的温度达到60-70度,经过发酵的猪粪呈现黄绿色,无臭味而略带酒酸味,此时就已发酵完成。经过发酵的畜禽粪便可有效降低病原菌和寄生虫,同时施入到水体中减少了对溶氧的消耗。但即便这样,在鱼浮头或是缺氧时,仍不建议使用发酵的生物有机肥。

相关问答

精养花鲢高效养殖技术?

首先养殖的地点要远离居民区、工厂等地带,选择环境较好,最好是附近有水源的位置建塘;放苗的水域面积最好为4-8亩,深水1.5-2米,放养前(放养时间最好为5-6月...

花鲢鱼养殖技术?

1、建立鱼塘养殖花鲢鱼的第一步就是将鱼塘建立好,鱼塘要选择建立在环境较好,远离居民区、工厂等繁华嘈杂的地带。鱼塘面积根据自己的养殖密度与面积决定,不过...

花鲢高密度养殖技术?

2.早春天气转暖后,首先一次将水体培肥,早期可选用藻神、肥膏等适合低温使用的肥料,以后少量多次不断追肥。也可使用部分化肥:碳酸氢铵每次每亩10公斤,或氯化铵...

花鲢鱼如何养,花鲢鱼的最佳养殖方法?

1、建立鱼塘养殖花鲢鱼的第一步就是将鱼塘建立好,鱼塘要选择建立在环境较好,远离居民区、工厂等繁华嘈杂的地带。鱼塘面积根据自己的养殖密度与面积决定,不过...

如何高密度养殖花鲢?

步骤/方式11、池塘规格;养殖鲢、鳙鱼要求面积较大,最好在2亩以上,水深2米以上,在放养前先利用干旱的冬天爆晒裂塘底。也可以撒入生石灰粉消毒原病菌,在春季...

花鲢鱼如何养花鲢鱼的最佳养殖方法?

准备工作:鱼种放养的水域面积要求为4-8亩,水深1.5-2M。放养前应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提高水中的营养。鱼苗放养:一般为5-6月份,避开车轮虫高峰期下塘。放养方...

花鲢单养高产养殖技术-土流网

[最佳回答]池塘面积控制在4-8亩,水深1.5-2m左右,放养花鲢之前用有机肥料提高水中的营养。在5-6月份左右购入鱼苗,放入养殖池,每天按时巡塘,观察池塘中水体颜色...

花鲢鱼苗养殖技术?

一、花鲢鱼的养殖方法1.池塘选址:选择水质清澈、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池塘。池塘面积一般为5-10亩,水深2-3米。2.池塘清淤:在放养鱼苗前,要先进...

花鲢大棚养殖技术?

一、生态习性1、食性鳙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长的浮游生物。它的鳃耙细长而排列紧密,但没有骨质桥,也没有筛膜,因此滤水作用较快,滤集浮游动物的能力...在自然...

花鲢养殖周期?

人工养殖(不加温)需时两年头一年是鱼种养殖(到年底时约3两到5两左右)第二年成鱼养殖,可长至2-3KG。饵料充足的话,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